close

 

男孩、女孩!

 

 

 文:圓圓Ting&DouYa圖:豆芽

 

家明三歲了,他好想擁有一隻芭比娃娃,好想幫自己和芭比娃娃扮美美,像媽咪一樣。

 

家明愛伏在梳妝檯邊,看媽咪畫畫眉毛、掃掃粉底,再塗上火焰紅的唇膏,他覺得媽咪好美麗。

 

01-jpg_男孩子、女孩子

擺在桌子上的化妝品,家明覺得好好玩喔!

 

媽咪出外工作了,今天是爸爸的假日,爸爸說要和家明一起,所以媽咪沒有送家明到外婆家去。

 

家明跑進媽咪的房間,站在梳妝檯前,對著鏡子,在自己的臉上塗抹粉底、搽腮紅,再畫上唇膏。

 

家明想要芭比娃娃

 

客廳的角落頭,那裡有一箱箱的玩具,裡頭有Lego、積木、小飛象、綠色玩具士兵、大卡車、胡迪警長,還有新買的“咸蛋超人”。

 

可是,家明不想玩這些,他想要玩媽咪的化妝品,更想要一個芭比娃娃,可以每天摟著它、抱著它、替它塗口紅、幫它穿上美麗的花裙子。

 

爸爸坐在布沙發上,讀著報紙。

 

家明一屁股在爸爸的身邊坐下,目光探向爸爸。02-jpg_男孩子、女孩子

 

爸爸抖一抖手中的報紙,“是,家明?”

 

“爸爸,給我買個芭比娃娃,好不好?”家明滿心期待。

 

爸爸放下手中的報紙,搖搖頭說,“家明,男孩子不玩芭比娃娃呢!”

 

家明嘟起嘴巴,“家明想要芭比娃娃。”

 

家明要的是——一個頭髮卷卷、睫毛長長、穿著粉紅色花布、藍色圓圓眼睛會“嗒——”一聲眨眨眼的芭比娃娃。

 

你和爸爸一樣是男孩

 

“家明要幫芭比娃娃洗澡、扮美美,帶它去公園玩,陪它盪韆鞦……好像小芳一樣。”家明說。

 

“男孩子玩汽車,女孩子芭比娃娃,所以,家明不玩芭比娃娃。”爸爸說。

 

爸爸接著又說,“就像,boy boy剪平頭、穿褲子,girl girl扎辮子、穿漂亮裙子;boy boy踢球、爬樹,而girl girl玩家家酒、扮新娘子;boy boy要勇敢強壯、不愛一點就哭,girl girl溫柔、有時撒撒嬌……”

 

“爸爸,家明是boy boy?爸爸又是boy boy?”

 

“孩子,你和爸爸一樣是男孩子,你看爸爸……”爸爸捲起袖子,隆起个“小老鼠”給家明看。

 

家明的手指頭輕輕地按了按爸爸的“小老鼠”,“哎喲!真的有隻小老鼠在爸爸的手臂裡面呢!”家明一雙明亮大眼睛撐得更圓。

 

“家明長大後,一樣有 ’小老鼠 ’。”
03-jpg_男孩子、女孩子

“我也要像爸爸一樣,有刺刺的鬍鬚在臉上。”

 

爸爸笑了笑,“明天替家明買粒籃球,好不好?”

 

“好!”家明大聲說,將剛才不愉快的事忘得一乾二淨。

 

他搬出一箱箱的玩具,坐在爸爸身旁,玩了起來,地上橫七豎八放滿了玩具。

 

“一二一!一二一!”家明拎著“胡迪警長”邁著豪邁的步伐,從地上走到沙發上,又從沙發走到地上。

 

鼓勵家明多做一點戶外活動

 

晚上,待家明睡了,爸爸媽咪坐在客廳。

 

“麗芳,家明說他想要一個芭比娃娃,他說要替芭比娃娃扮美美呢!”

 

“對,我也發覺最近,家明看見我穿漂亮的花裙子,他說,媽咪好美麗,我也要一件像媽咪一樣的裙子。下班後,我回娘家接家明,他說喜歡表姐、表妹的裙子和亮亮的頭飾,有時,還穿在身上,表演模特秀給他外婆和姨姨看呢!”媽咪一臉無奈。

 

“唉!他的玩伴也就只有堂姐、堂妹,表姐和表妹。”爸爸說。

 

“我也告訴家明,不可以穿表姐、表妹的衣服,他就是覺得好好玩。”

 

“或許,我給家明的時間也太少了,得鼓勵他多一點戶外活動。”

 

第二天,爸爸替家明帶回一粒圓圓的、飽飽的籃球。

 

 

店小妹有話說        圓圓

對性別的認識

 

“媽咪,我是男孩子?還是女孩子?那麼,媽咪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呢?”,大人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問題,對於剛剛學會說話的幼兒來說,卻是一件很難清楚了解的事情, 當爸爸媽媽告訴他或她——“你和爸爸一樣是男生”,或“跟媽媽一樣是女生”時,對於幼兒來說,男性和女性只不過是剛剛學會的兩個名詞罷了。
Waitress-Yuan

但是到了三、四歲時,孩子開始好奇探索自己的性別,到五歲時,是確認階段。

 

一頭飄逸長髮,卻是一位叔叔;蓄留著短短的板寸頭,竟是一位阿姨。哥哥們穿著火焰紅衣、薄棉紗衣招搖過市;姐姐們卻穿得陽氣十足,舉止粗曠,在孩子的眼裡,這些現象令他們迷惑不解。

 

爸媽或可藉由一起洗澡,來告訴孩子性別的事情,通常在性別認同形成的過程,男孩會藉由認同爸爸,而女孩則藉由認同媽媽,建立起性別特質。更重要的是,爸爸媽媽之間的相處是和諧、健康的,孩子便能在日常生活的觀察學習中,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,並建立兩性相處模式。

 

通過觀察周遭事物來建立自我認識

 

爸爸對孩子的肯定和保護,令他們建立起自我認同,能在成長過程中對男性建立信心、同時找到男性角色的模仿對象;媽媽對孩子適當的回應和關愛,亦能讓他們建立對女性角色的認知,從媽媽身上學習如何成為女性。

 

無論男孩女孩,在充滿單一性別成員的家庭環境成長,如:單親(只剩父子或母女),缺席的父親(母女相依為命),或只有一個男性,家庭成員大部份都是女性),對孩子的性傾向都有所影響。

 

世界對於成長的孩子來說,充滿新鮮感,孩子通過觀察周遭的事物,來建立自我的認知,而對於性別的認同,不僅是通過爸媽,每天所處環境的人、事、物也都影響著孩子這方面的認同。

 

 

鹅大妈营养点心   吃了个个有活力

雌雄莫辩

 

中学时读《木兰辞》,那个男扮女装代父从军,帅气的花木兰,真是我们心中的“英雌”。读到末了,战争结束,凯旋回朝,木兰回到久违的家中, “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,当窗理云鬓,对镜贴花黄”——真是眼前一亮。梳着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,缀上饰物,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感,跃然纸上,很难想象木兰征战沙场时的“寒光照铁衣”。

Goose_granny

接下来是“出门看伙伴,伙伴皆惊惶,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”——整件事以喜剧收场。

 

木兰很喜欢“变成个男孩子”吗?不是,因忠因孝,她暂且如此,因为古代女儿身是不容许侍奉朝廷的,否则是欺君之罪。但木兰在情势万不得已下,始终清楚认定自己的性别,也喜爱珍惜这个身份。

 

拒絕自己的真正身份

 

现在却有个课题,叫着“性别身份混乱”(Gender Identity Disorder)。这混乱形成有不同的原因。就说一个健康的女孩子,会因许多痛苦及恐惧,缺乏性别安全感,使她拒绝自己女性的身份。譬如她从小看到一个受虐而无法反抗的母亲,感觉母亲懦弱无能,十分失望,于是生了要成为强者保护母亲的信念,也“下意识决定,不要重蹈覆辙,她们选择变得男性化,也更有威势。他们打扮、行为举止模仿男人,借此避开他们”——这是家庭失调下的一个产物,一个悲剧。

 

现在做父母,除了爱心,还要“专业”,譬如女儿渐长,初潮来临,可选购一份礼物给她,专家说,送珠宝首饰——借此肯定她的女性身份;而她生日或毕业典礼的日子,送耳环或银包,中学毕业,送一只祖母或外祖母穿戴的戒指,作为纪念或传家之宝。

 

但我们这个与生俱来的性别身份,也有父母自己在混淆,最近加拿大一对父母生了一个宝宝,但在登记新生儿的基本资料时,性别栏上画上个叉叉,他们希望孩子“依照自己的本性逐渐形成性别认同”。现在是男是女,除了父母及两个小哥哥外,连祖父母都不知道。

 

而那个5岁的哥哥,爱穿裙子,却讨厌周遭人当他是女孩,他最近要求妈妈告诉别人,他是个男孩子,又因不满校内常有人问他性别而拒绝上学。2岁的小哥哥留长发爱紫色,两人俨然小姐妹。

 

混乱的背后当然有许多所谓的理念,但已先见其弊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性别
    全站熱搜

    ✖豆芽DOYA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